今天的文章始于一组照片:
这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摄影博主@果然聪(公众号:果然聪的旅行笔迹)为青岛大学拍摄的一组照片
照片很美,搭配的文案的也很有意思:
夏天,是橘色味道的。
之后,@济南校园和@青岛大学两个微博账号都进行了转发,并也各自配了一句文案,先来看看济南校园的:
再来看看青岛大学的:
你更钟意哪一个呢?
相信我们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同样的照片,不同的文案,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如果都拿橘子汽水来形容,第一句,好像是汽水摆在我的面前,第二句,好像是拿着一杯冒着泡的冰凉汽水,一口从舌尖灌入喉咙。
“心动警告!橙色是欢乐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橘子味道的青岛大学,你有没有爱上他?”
为什么用了如此多形容词去做修饰,却比不上一句简短的“想把夏天的橘色汽水,卖给颜料用完的梵高”呢?
问题,恰好就出现在了形容词上。
欢乐活泼、光辉色彩、最温暖的,如果单独提起这些词,我相信所有人的心里都没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因为这世上欢乐活泼东西,有千种万种,这里说的,是哪一种?就像在海洋里找到一滴水,该从何找起呢?
而“颜料用完的梵高”,却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意象,虽然每个人想到的具体画面都不一样,但却为我们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落脚点,拿我来说,就会脑补出这么一幅景象:
炎炎夏日,梵高坐在木制的小矮凳上画画,远处有细碎的蝉鸣声,梵高擦了擦额头细小的汗珠,伸手去拿颜料,却发现颜料用尽,正好迎面走来一位老妇人,手里推着一箱橘子汽水,箱子里堆着冰块,散发着雾一样的凉气,梵高看了看已经见底的水杯,便抬起手,朝老妇人打了声招呼,老妇人嘴角微微扬起:“先生,你是要一瓶橘子汽水么?”。
有意识地去减少形容词的使用,转而用比喻等手法刻画实体、细节,会对于文案有很大的提升。
可很多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个意识,就拿我们做的PPT来说,PPT中会经常见到一些诸如:迅速、缓慢、高贵……这样有些虚的形容词。
比如PPT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文案:公司发展迅速。
要为其配一幅打底图,让你在以下两者中挑选:
是一张好看的背景图?
还是是一张火箭升空的景象?
两者可能都不是最优方案,但后者却提供了一个意象:公司的发展,像火箭升空一样迅速。
除了图片,图标也有同样的作用:
用蜗牛代指慢,就会像观众传达:“像蜗牛一样效率低”这个印象。
不管是图片还是图标,都为观众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落脚点。
我们再来拓展一下思路,PPT中的图表,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不是在把结论进行精确化的论据补充呢?换句话,是不是在用图表的设计,来对标题的文案进行补充呢?
所以图表页的标题,也必须是结论。
几天之前,我曾拿“人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举例,分析了如何用比喻和动词,为文案增加力度:
(这篇文章真的很有价值)
现在回过头看,当文案的力度不够,是不是就可以用设计补足呢?
我是小尾巴
其实这篇想说的东西很简单:好的文案,应当避免使用空泛的形容词,尽力去刻画实体、细节,让想象力有一个落脚点。而好的设计,也可以对文案进行补足,两者共同传达出一个清晰而有感染力的信息。
设计不是文案,但设计可以饰文案。
文案不是设计,但文案可以饰设计。
设计和文案相辅相成,才能诞生一个好作品。
关于文案和设计的联系,我也只是碰到了冰山一角,就像自己做了一两年设计,才逐渐切身意识到,做设计,不只是把页面进行美化这么简单,而是把信息清晰有力地传达出去,但这又一定是我当下的局限。
而对于文案,是真的才刚刚开始,看不到以后的路,甚至连下一篇文章改写什么都不知道,也许现在写的东西都是片面的理解,但也没什么办法,写着写着,路,才会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