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日更,一篇文章只求说明白一件事。
一点点进步,积跬步,至千里。
前段日子,参加了显浩(公众号:内容逻辑与视觉化表达)的PPT特训营,听显浩分享他的幻灯片设计思路,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4个字:
打造,区别于寻找、区别于摆放,需要对画面的主体进行加工。
举个例子,比如要将这样一页文字做成PPT:
首先是对文字进行提炼,常见的总分结构:
因为对象是AJ,所以很有必要引入一个主体,这个主体,我选择了最经典的鞋款:黑红配色的AJ 1:
正好这个素材是漫画风,就对应把文案也设计成相近的感觉:
将这页交给显浩后,显浩便稍作了一步修改:
相比于之前,仅仅是将鞋子放大,叠了两层半透明的图片,改动很小,对画面的提升却很大,这就是「打造」的效果。
当有了打造主体的意识后,便可以有迹可循地做出不错的作品:
就拿这页常见的两段式内容来说,当搭建好版式初稿时,大概是这样
想让它有点科技感,那怎么办呢?
常用的套路,添加背景,文字渐变修饰,再来个形状衬托,但还有优化空间,比如在标题旁边添加很多上升的小线条:
既让画面充实,也用线条的小,突出了主体的大。
主体打造的程度也可以适当调整,比如,想再让画面满一些时,可以再添加一些元素:
这两张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区别在于主体打造的程度,是简单还是复杂。
再比如,这页PPT里讲到了古典音乐会:
初步排版之后是这样的:
选择了琵琶当做主体,很工整,但总觉得空荡荡的,有了「打造主体」的意识后,便会想到,可以在琵琶周围添加一些古典元素来凸显主体:
同时在页面四周添加元素,聚焦视线,这样既让主体耐看,也让整个画面的气质更加浓郁
这四个字虽然不像「亲密、对齐、对比、重复」设计四原则一样可以立竿见影,但却可以很好地提供一个思路,规整所学的知识。
当我翻看以前做的PPT,会发现,那些质量高的页面,往往都是运用了这种思路,只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就拿昨天的文章来说,在打造前,这是一张「底图+文字」的封面:
打造后,便是一张「整体发光」的封面,文字和图片产生了联系,更加融合,是为「打造」。
我们不妨拓展一下思路,在PPT内页中,什么最重要?
当然是每页的标题(结论)最重要,它就是主体,所以我们要去打造主体,所以我们才需要设计标题的统一样式,所以会有很多文章写,如何让标题设计更出彩,你一定见过类似《XX种标题设计方法》的标题。
(图里的公众号都非常不错,推荐关注)
写到这里,我想再开个脑洞,前天的文章中,提到了申公豹的一句话:人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并且从比喻和动词两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这句话会广为传播。
在这句话中,什么是主体呢?
是成见之深,是成见的难以改变,但如果直接说成见很深,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才用了「大山」做比喻,用了「搬」描绘,而这些,是不是都是在「打造」呢?
看,设计也好,文案也好,其他所学的所有知识也罢,都会在某个时间点汇集,在大脑中反应出全新的知识,这一刻,应该就称之为「进步」。
而在学习PPT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接触文案、设计,甚至是心理方面的知识,如何做好一次演示,短短几个字,背后却关联着如蛛网般交错汇聚的领域。所以,我总是相信,做PPT的人,总是有着千万种可能。
愿我们都可以从PPT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如果有收获,希望可以点个「在看」
能转发就更好啦~
感谢阅读
立个flag,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