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面试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演示设计师职位,面试官给我出了一道试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优化这页PPT,限时一个小时:
因为是第一场面试,非常紧张,拿到题目后,我开始用尽全身解数来思考,用了近半个小时,思考这页PPT存在的问题。
我们先看内容:
1.图表展示的数据是购买量,但结论却是购买比例,自相矛盾;
2.图表中有四类数据,结论只说了最高,但并未指出哪一项最高,让人误解。
再来看设计:
1.最重要的结论没有进行突出,无法让观众快速抓住重点;
2.版面的利用率太低;
3.配色不好看,版式有些乱。
发现以上问题后,我进行了修改,今天的重点不在版式,不在配色,所以我省略修改过程,直接给出结论:
修改的思路是:
1.将数据分为尊贵版和标准版两大类;
2.再细分为购买量和复购量;
3.将图图表标题直接换为结论;
4.用颜色进行信息的区分。
但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其实不懂一个问题:
什么是复购量?
在将这页PPT提交后,面试官告诉我,复购量也就是二次购买,类似于会员续费,也算购买。
也就是说,我将信息区分的太过细致了,不管是首次购买还是二次购买,都是购买,都会记入公司账目,所以,我对二者的数据进行了相加,提交了第二版: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细致的排版,要简陋了很多,但却比第一次要更加正确,当我做到这个地步时,面试官出手了,提问了我几个问题:
1.既然一次购买和二次购买都算购买,那么标准版和尊享版呢?
2.原稿为什么会得出那样的结论?
3.你得出的结论和原稿为什么不一样?
4.假如观众想知道购买量第二、第三、第四的城市是哪个,怎么办?
5.假如数据量很大时,又该怎么办?
此刻,我便发现我的一个致命错误:幻灯片就是用来传达结论的,不论是图片还是图表,都是为了佐证结论,而结论已经很明显,但我却从图表切入,自己得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论,如果这是真实客户,擅自改变结论,应该是很不尊重人的行为。
接下来,是我接受教学的时间:
面试官,不,应该叫老师,在白板上边画草图边和我解释,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1.将标准版和尊享版的数据进行合并,与结论保持一致,消除歧义;
2.将购买量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各城市的排名一目了然;
3.将柱形图变为条形图,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4.图表标题可以留下,但要弱化存在感,突出结论;
5.将数据标签放到最左侧,贴近城市名称,防止条形图太长时造成的数据阅读不便。
面试虽然已经结束,但要补上未完成的修改:
演示设计的世界很大,我才刚刚窥见一角。
谢谢你的阅读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