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的动画、复杂但美观的逻辑关系图、装饰元素大于信息本身的“设计感”画面,信息量很大又极具创意的排版……这些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是评判一份PPT“专不专业”和“贵不贵”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一页动态的PPT,单看这页,你会不会觉得它很炫?
你甚至会在手机或者电脑屏幕上多看它一会儿,想想怎样在PPT里实现这种效果?
而实际上,这页PPT在现场的观看效果,却是这样的:
想象一下,你在现场的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目光会在这样的大屏幕上停留几秒?有耐心看完吗?是否能理解这页讲的内容?
为什么你在现场感受跟你此刻在手机或者电脑屏幕上看张PPT,感觉差异如此之大?
手机上的观看环境会使我们很容易很自然的站在使用者或制作者的角度,同时,抛开演讲场景,抛开演讲人与PPT之间的配合去看待一页PPT。
事实上, PPT是给观众看的,现场的环境里可不止屏幕这一个视觉元素,还有演讲人和会场布置,其他听众的行为等等……
所以夸张一点讲,做PPT可以说是结合演讲人一起,(有限地)为观众打造观感体验的工程作业,而PPT本身则是配合演讲的营销道具。
#幻灯片设计中
用户思维如何体现?
从PPT本身来讲,有3个要素:
● 最大程度的可视化——降低信息理解成本,提高信息传达效率
● 一页(动作)一个信息点——不要让一屏里的信息量超载,不要高估观众的耐心
● 声画同步——讲到哪,画面播放到哪
我们展开来看个案例,来自锐普往年的一份PPT策划稿修改:
这段话,如果我们进行可视化得到下面这样一页,是不是就可以了?(仅为策划稿)
我们再将它代入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你听了1个小时的演讲,看了十几二十页同样的信息量庞大的PPT……你感受如何?能有耐心看完吗?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当演讲人讲到1的时候,3个信息点全部都已经出现了,然后观众只用了5秒看了解到演讲人接下来1分钟要讲的内容,那剩下的55秒他要做什么?
而这种体验糟糕的就像:你在手机上看小说,看的同时又打开了“听书”功能,看完用了3秒,再等30秒语音读完,然后再翻页……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拆解,我们将这三项内容,分成三页,再将上面几个乱七八杂的“造型”去掉,换成一眼就能看懂的形式:
对比一下,经过锐普策划师修改后的效果!
在观众看来,一个层级的并列关系显然要比左边会更快。
从观众体验的角度来说,一页只有一个信息点,“看”变得简单,并且当演讲人讲到哪里的时候,出现对应的画面信息,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声画同步”。
再来看一个锐普真实的商业案例,内容如下:
常规的做法是为每一部分的内容配上图片:
如果你是设计师,也许会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字添加蒙版,效果固然不错:
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和前一个案例一样,信息量过多、看起来特别累。不仅如此,作为观众,视线会完全聚焦在图片部分,而这个页面的重点应当是展现区位优势。
把页面做拆分、补充地图元素,让观众更直观、简便地了解当地区位优势,这是锐普理解中更为合适的做法:
从观众体验的角度出发,思考内容的呈现形式,让信息传递更精准的同时,带来更加舒适的视听体验。
无关场景,无关行业,终究是我们和演讲人一起,为观众服务。
#两个思考
内容比设计更重要
这点是不知可否的,内容是比PPT设计更重要的,如果你是演讲能力强,甚至可以不用PPT,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辅助表达的工具。
只是你有好的内容,如果不能以观众能理解的方式表达,不能以高效且符合视觉生理特征的方式传递给观众,那在演讲中,内容本身的价值也会被无限弱化。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幻灯片设计中的用户思维”
未必适用于多层级决策的大企业客户,因为教育成本会变得很高,不太符合商业逻辑。但如果是能够对接到决策人,在其足够重视整场呈现的情况下,可以以此助力客户更好呈现。
幻灯片的设计,从新建的一页白板画布开始,这些画面将会在设计师的电脑屏幕和甲方的手机屏幕之间来回流转,这些屏幕尺寸不同,材质不同所以在不同的载体上、不同的环境里观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请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它最终的呈现,是在有着千百观众的会场大屏上,它是为观众做的。
定期分享行业见解,锐普希望让每场演示都能深入人心。
如果有PPT定制相关需求,欢迎与我们联系,喜欢我们的文章也一定记得点赞点在看哦!